寬運法師 香港西方寺住持災難與人生意義的省思

08月10日(日)

近日接二連三的天災人禍不斷發生,如兩個星內三宗空難事件,然後相繼是台灣高雄大爆炸、江蘇昆山大爆炸、伊波拉疫病迅速蔓延,情況日漸惡化,還有雲南魯旬地震,死傷嚴重等等;全球人類已進入了恐懼、憂慮的狀態──以佛教來說,災難與變遷是五濁惡世的必然現象,而各種災變的突然來臨,喚起了人們不得不對人生價值與意義作深刻的省思。生命就在呼吸之間佛教裡有所謂「大三災」與「小三災」。

每個大劫,包含成、住、壞、空四中劫。每個中劫,包含二十個小劫。大三災,發生於壞中劫之末。小三災則發生於每個小劫人壽減少之時。小三災是刀兵、瘟疫、飢饉。刀兵災起七日,疾疫災起七月七日,饑饉七年七月七日。大三災是火災、水災、風災。這是大星系的毀滅;不僅是地球,而是太陽系、銀河系等,星系的毀滅。以六十四個大劫為一周期。這是佛教的自然宇宙觀。所以有人說自然災害是人類的共業所感,但這種說法是片面的、不盡然的。佛教所講的業報,其實是受「五大法則」所影響:物理法則、基因法則、自然法則、行為法則、心力法則。顯然,像雲南魯甸地震這樣的自然災害,主因是來自地球自身變化的「自然法則」。

據近年的科學研究指出,自從46億年前地球形成時,便按自身的規律運行,經歷了27億年的長期演變,地球表面的水域才開始適宜較高等的生物生長。地球經歷的重大劫難至少有5次之多。地球這種變化無常的「自然法則」強烈衝擊著各種生物的命運,其與「物理法則」和「基因法則」一樣,難以為人類所駕馭。但以佛法來說,人類可以通過規範自己的一言一行來改變「行為法則」;藉由心念的訓練來轉化「心力法則」,有時會有延遲天災發生之效,從而達到改變命運的目的。

因此,業報或業力不是宿命的代名詞,而是教導人們通過遵循自然規律,調整身心行為,來掌握命運。一日,佛陀問弟子:「我們的生命有多長時間?」弟子甲搶先回答道:「在數日間。」佛陀不滿意地搖搖頭說:「你還不懂這個道理。」接著弟子乙又說了:「在飯食間。」佛陀還是搖頭:「你也不明白。」最後,佛陀再次提出同樣的問題,弟子丙舉手、若有所悟地說:「生命在呼吸之間。」佛陀微笑了。說道:「你說對了,人命在呼吸之間。」

理論上,這是淺顯易懂的道理,但絕大多數人無法領悟生命變化無常的本質,總以為來日方長,時間可以隨意浪費。因此不懂得珍惜生命,更無法體驗生命真正價值與意義之所在。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我們人的一生不過數十寒暑,可謂極其短暫與有限。可是正如一句諺語所說: 我們無法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是可以決定生命的深度。

我們如何才能把握自己的生命、活得更有意義?有一次,佛陀在對弟子開示時,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個人,對四個擅長射箭的人說:『當你們四位同時向東、南、西北方射箭時,我能夠在你們的箭還沒有落地之前,全部將它接住。』雖然我不相信有這樣能力的一個人,但是如果有人真的能夠做到的話,這個人一定是反應靈敏、速度極快的人,你們說是嗎?」「是的,佛陀!那人一定有很驚人的速度,因為如果能夠接住一個弓箭手向一方射出的箭,使它不落地,這已經需要很快的速度了,何況是能同時接住四方射出的箭,那一定是位神速無比的能手了!」

「你們說得很好!但是世界上還有比接箭更為迅速的東西呢!」 佛陀看著弟子們屏氣凝神,一臉驚訝的表情,繼續說下去:「日月在天上運行的速度,比接箭還要快;而人的壽命輪轉比日月運行的速度,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佛陀說到這裡,弟子們終於領會了佛陀的語意。於是一位弟子率先舉手發言:「佛陀!您剛才的一番譬喻,目的就是告訴我們『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教我們要精進修行,不可放逸。我們已經從您的教示中,深切的體會到無常迅速的可怕,我們會謹遵您的教誨,依教奉行。」佛說人命在呼吸之間,無常變異,何其迅速!可是一般人未到死難臨頭的時刻是不會二覺的,人們所看到的世間萬物是如此的真實,又怎想到這一切會驟然粉碎、破滅,乃至消失?世間無常.國土危脆所以,佛在《八大人覺經》中又再告訴我們:「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人生第一要覺悟的就是「無常」。

什麼是「世間」?所謂世間,其實就是宇宙的意思。古往今來的時間是「宇」,上下四方的空間是「宙」。我們生存在這無限的時間、無邊的空間之中,必須要對世間有正確的認識。世間,不但是指森羅萬象的大地;在佛教裡面,宇宙和人生,統名之為世間;眾生所依靠的宇宙國土,叫做「器世間」;眾生由惑造業所感的有生、老、病、死的色身,叫做「有情世間」。由於我們對世間的無常沒有真實的認識,因而引發對世間萬象的錯誤理解,把世間的一切執為實有,貪戀、執著,但試問誰又能戰勝無常呢?《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大智度論》亦說:「世間無常,如水月芭蕉,所作滿三界,無常風所壞。」世間上的富貴榮華,固然是三更大夢,就是我們時刻珍惜的身體,究竟又能活上多少年?我們的身體、心理時刻都在變化、活動,而世間萬物都在不停的遷流、運轉,「滄海桑田,桑田滄海」,這一切的一切,哪一樣有永恆性?哪一樣有實在性?「無常」就是世間的真實,一切就好像空中的浮雲,水上的泡影,鏡裡的空花,水中的明月。

世間既是無常的,那麼,國土自然也就是危脆的了。什麼是危脆?國土不安就是「危」,不實就是「脆」。近年來各地相繼發生的大災難,無疑啟發了我們對生命價值與意義的重新認識,如國內、台灣、日本等地多次大地震,每一次所帶來的財產的損失、生命的死亡,都難以數計;這樣危脆的國土,又怎可以長住久安?就最近8月3日雲南魯旬6.5級的大地震來說,是當地14年來最大的一次地震,傷亡嚴重;目前死亡人數已上升至600多人,另有2000多人受傷;無數家庭被地震「震碎」,災區一片愁雲慘霧。而由於魯甸是國家級貧困縣,因此災後的重建工作,尤顯得特別艱辛。

香港佛教界特於8月9日上午,舉行「雲南魯甸縣地震及一切災難息災祈福冥陽兩利大法會」,廣邀全港長老大德恭誦《佛說阿彌陀經》,祈求彌陀接引罹難者往生蓮邦,同得解脫。倖存者早日走出傷痛,重建家園,重拾生活的信心。並祈家屬節哀珍重,隨順因緣。所以佛教教我們對災難要有所覺悟、有所覺醒,若能體會無常刹那生滅的、不實的本質,就能珍惜生命、珍惜存在的每一個當下,如此生命才能活得更充實、更有意義。生與死之間距離有多遠?人的欲望其實是渺小而又可憐的,當面對疾病和死亡的時候,一向所仰靠的金錢、權力、地位等,往往變得毫無力量──「能讓我沒有痛苦地活著就很知足了……。」

然而,即使是這樣小小的心願,要向誰祈求?誰能給我們幫助?以下兩個極為感人的真實事例,就是最好的說明:(一)只能再活幾個月 一九七六年,有位中年美國婦女在紐約拜見一位仁波切。她對佛教原本並不熱衷,卻聽說有一位大師到了紐約。那時候,她病得很嚴重,絕望之餘,什麼事情都想嘗試,甚至去看一位西藏的上師。她走入房間,坐在仁波切的面前。因為自己的病況,加上見到仁波切,她感動得掉下了眼淚,脫口而出:「我的醫生說我只能再活幾個月,您能幫助我嗎?我快要死了。」出乎她的意料,仁波切溫和而慈悲地咯咯笑了起來,然後安靜地說:「妳看,我們大家都正在死啊!死只是遲早的問題,有些人死得比別人早一些罷了。」他以這幾句話,幫助她瞭解凡是人都會死,也瞭解並不是只有她會死,因而緩解了她的焦慮。然後,他談到了死亡的過程和對於死亡的接受,也談到死亡裡存有解脫的希望。最後,他教她治療的修行法門,她就虔誠奉持不渝。她不僅接受了死亡,而且因為全心全力投入修行,而獲得了痊癒。我們聽過許多類似的例子,有些人被診斷到了絕症的末期,只剩下幾個月的生命。但當他們靜心潛修,真正面對自己和死亡的事實時,卻竟然治癒了。

這告訴我們什麼?接受死亡可以改變我們的人生態度,並發現生死之間的基本關係,如此一來,就很可能產生戲劇化的治療作用。(《西藏生死書》)(二)第三個電話二○○一年九月十一日,恐怖份子的飛機撞向世貿大樓,銀行家愛德華被困在南樓的五十六層。他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沒有生還的可能。在這生死關頭,他拿起了手機。愛德華迅速按下第一個電話──周圍的情況越來越危急,他知道時間不多了,於是改變主意按下第二個電話。可還沒等電話接通,他想起了一件更為重要的事情,又改撥了第三個電話……愛德華的助手羅納德和私人律師邁克收到過他臨終前的手機信號,可遺憾的是,兩人都沒聽到愛德華的聲音。他倆查了一下,發現愛德華遇難前曾撥出三個電話。第三個電話是打給誰的?他在電話裡說過什麼?他倆推斷,很可能與愛德華的銀行或遺產歸屬權有關。但愛德華無兒無女,又在五年前結束了失敗的婚姻,如今只有一個癱瘓的老母親,住在舊金山。

當晚,邁克律師抵達舊金山,見到了愛德華悲痛欲絕的母親。她流著淚說:「愛德華的第三個電話是打給我的。」邁克嚴肅地說:「請原諒,夫人,我想我有權知道電話的內容,這關係到您兒子遺產的歸屬權問題,他生前沒有立下遺囑。」可母親搖搖頭,說:「愛德華的遺言對你毫無用處,先生。我兒子在臨終前已不關心他留在人間的財富,只對我說了一句話……」不久,美國一家報紙在醒目的位置刊登了「九一一」災難中一名美國公民的生命留言,也是愛德華對他母親說的最後一句話:媽媽,我愛你!結語所以,我常常說,要珍惜當下、珍惜眼前的人、珍惜身邊的人、珍有緣的人、珍惜生命的每一個剎那。從科學的角度來說,在地球46億年的壽命中,人類在地球生存的時間僅佔300萬年;而在這300萬年中,地球提供給人類良好的生存環境至今僅約一萬年時間;在這一萬年的人類文明史上,天災難測,人禍不斷。即使人們有幸躲過天災人禍,壽命也不過百年,短暫的人生如白駒過隙。佛教裡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輪迴路險,生死事大,我們若不醒覺,警剔無常,早作準備,儲備資糧,生命將來到底要往哪裡去?今天既然明白了,就應該善用生命中的分分秒秒,認真活在每一個當下,這才是生命的真正意義。

本文发布在 公民文献. 收藏 永久链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