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祖桦:耀邦之死

中国的出路是民主和科学——胡耀邦

今年11月20日,是胡耀邦先生诞辰90周年纪念日。发自内心的怀念之情油然而生!

耀邦整整长我四十岁。我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中央国家机关工作的时候,他已经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了。但是由于他曾经长期担任过团中央第一书记,加之为人随和、待人诚恳、平易近人,行为举止很像一个年轻人,所以,人们都亲切地称呼他的名字——耀邦。我有幸在大大小小的场合多次见到过耀邦,聆听他那即兴发挥、思想闪耀、激情四溢、振奋人心的演讲,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真是无法想像,在“文革”结束后的短短十年中,社会凋弊,民不聊生,问题成堆,百废侍兴,耀邦身上怎么能爆发出那样惊人的能量。拨乱反正,推翻“两个凡是”,发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与解放思想运动;平反数以百万计的冤假错案(包括那些后来在所谓的“党内民主生活会”上逼他下台的老X们——我不知该称他们什么为好);深入到全国1500多个县市和基层单位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民间疾苦;每天要亲自处理几十封民间来信和无以计数的文件、简报;冲破重重阻力主持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的各项工作;提出“没有民主监督,就要腐败”的论断,积极主张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党内民主化。尽管他的一些政治主张没有来得及实现,但是为后人留下了非常丰厚的思想遗产和政治资源,成为中国社会政治转型的绵绵不绝的动力源泉。就个人感受而言,耀邦是我最为敬佩的中国现代政治家,是永远活在我心中给我以激励的真正的大英雄、大智者——大丈夫处身立世当如是也。

李慎之先生在为《哈维尔文集》写的序言中谈道:“他认为政治不应仅仅被理解为对权力的欲望和追逐,或任何控制人的权术和伎俩。也许阴谋可以使得某个人登上某个宝座,但这也就是他成功的顶峰了,因为不可能以阴谋改进和推动社会。”维尔看来,“政治是求得有意义的生活的一种途径,是保护和服务人的一种途径”。“我们必须相信我们良心的声音,甚于所有抽象推论的声音,不去捏造任何企图超越于良心的呼声上的责任”。这里提到的良心政治与责任伦理正是对耀邦一生操守与践履的最好写照,值得每一个后来的以政治为志业的人认真思考与学习的。

对耀邦生前为人做事的纪念文章已有很多,我在这篇短文中就不拟多写了。我想重点谈谈耀邦身后发生的事情及其意义。

1989年4月15日晚上7点多钟,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了耀邦逝世的消息。我当时大脑一片空白,继而悲痛莫名(白天虽已听到这一噩耗,但一直不愿相信)!连续接到几个电话都是表达悲伤之情的。我当时住所离天安门广场不远,放下电话找了一条白色的纱巾(好像是藏族朋友送的哈达),就直奔广场。到达广场时还不到7点半,感觉天色黑沉沉的。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我碰到了团委同事韩旭东、《中国青年》杂志社的魏群、前团委同事顾宝忠等人,我们一起面向纪念碑为耀邦鞠躬默哀!我把带去的白纱巾绑在纪念碑前的围栏上。细心的宝忠将他亲手制作的一个花圈敬献在纪念碑前,上署“康华总公司一名共产党员顾宝忠敬挽”,是为广场上悼念耀邦的第一个花圈(有书为证)。之后,我们又一起步行到广场西北侧南长街会稽司胡同的耀邦家祭奠。此后几日,我又多次情不自禁地从单位步行到耀邦家,跟随着人群排队进到耀邦家中设立的灵堂默哀致意,见到了酷似乃父的耀邦长子胡德平和许多朋友。记得我在留言簿上写道:“青年楷模改革先锋驾鹤西去 神州同悲”。

1989年4月22日上午,我到人民大会堂参加了耀邦追悼大会。会后我和几位同事从大会堂东门出来,走到由军人、警察和公安大学学生组成的几道警戒线前观看由北京40多所高校的十多万名学生和大批市民组成的声势浩大的纪念人群。在那里,我遇到了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的严家祺先生和他的夫人高皋女士。广场上的人们都是前一天晚上就来的,一直在广场上守候了一夜,为的是能最后看上耀邦一眼,为耀邦送行。看着此情此景,我禁不住泪流满面!一方面是感受到“公道自在人心”;另一方面是为中国改革的前景深为忧虑。但是,蛮横无理的当局却无视民意,连学生们派代表向耀邦遗体告别的合理要求也不予理睬。广场上的人们群情激昂,不停地高呼口号,要求还耀邦以公道和与政府对话。学生队伍中有三个人穿过警戒线走到大会堂东门外的台阶上高举“请愿书”要求递送,政府这边一直无人理睬。三人遂当众跪在台阶上,继续高举“请愿书”长达一个多小时之久。最后还是我的团委同事(临时借到治丧委员会做工作人员)杨农先生实在看不过去,主动走过去半跪下来说着“好兄弟,好兄弟,你把请愿书交给我,我负责给你转交”,才将“请愿书”接下,转交给治丧委员会的负责人(有纪录片为证,中央电视台当年曾反复播出)。还有一个插曲值得记下,我在现场碰巧遇见一位组织警戒线的负责人是熟识者,他主动过来跟我打招呼。我和严家祺夫妇都请求他转达我们的意见,千万不要对学生动手。他说:请你们放心!我们和大学生们的心情完全一样,只是负责维持秩序,绝对不会对学生动手的。之后,我又和他商量,能否放几位学生代表把学生们带来的花圈送进去。他在与人商议后,同意放一个学生代表进去送花圈。于是一名青年学生高举着花圈得以进到警戒线内的大会堂东门。这位青年学生的勇敢行为受到在场的数万名大学生欢呼支持。后来看电视才知道这个人就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吾尔开希。

之后,就是中共最高决策层将因悼念耀邦而起的学潮定性为动乱,并授意《人民日报》发表了臭名昭著的“四二六”的社论,信口雌黄地说“这是一场有计划的阴谋,是一次动乱,其实质是要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摆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明明是广大学生和民众发自内心地悼念耀邦,为耀邦所受到的不公正对待鸣不平,却非要把这种自发的、正义的行动定性为“动乱”;明明是中共高层守旧派通过政治阴谋把耀邦搞下台,却非要说单纯质朴、没有任何政治经验的学生搞阴谋;明明是广大学生和民众要求“反对腐败,铲除官倒,实行民主自由,推进政治改革”,却非要说成是反对现政权的严重政治斗争;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再后来,赵紫阳总书记出访回来,提出改变“四二六”社论的定性,高层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双方相持不下。“五一三”三千名学生发起绝食;首都北京连续发生百万人声援学生大游行;运动逐渐扩展到全国……

在当时,谁也没有想到,由耀邦之死所激发出来的能量比他生前还要大得多,乃至于演变成覆盖全国所有大中城市、有上千万人加入的、持续近两个月的爱国民主运动;乃至于波及到全世界,促进了“苏东波”,极大地催发了共产主义极权体系的崩解。

一位朋友在纪念文章中写道,一九八九年因耀邦去世发生的民主运动的虽然失败了,但是它的积极意义是不容抹杀的。它撕开了共产主义的铁幕,自此东欧的共产政权象多米诺(Domino)骨牌一样一个接一个倒下去了。其他地区的共产政权也不得不寻求变革之道。它为其他共产党国家镇压民主运动提供了一个反面的教本。它告诫人们,象中共政权那样镇压八九民运将为世人所不齿。罗马尼亚的独裁者作了效法中共的尝试,结果丢了性命。其他国家的统治者就不再敢冒这种风险了。“六·四”事件彻底撕下了中共代表人民利益的假面具,动摇了中共的合法性基础。同时,八九民运在中国造就了一大批以实现民主为政治诉求的反对派,这些人越来越多的从监狱之内转到监狱之外,在社会上从事使中共对之奈何不得的民主活动,为中国的民主自由声张、呼吁。更多的人士利用身在曹营之便,在“六四”觉醒后开始对共产政权进行默默的、但却是实质性的“和平演变”。这在中共统治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八九民运还逼出了市场经济,彻底改变了已推行四十年的中国经济体制,成功地把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共产主义笼罩之下的中国大陆一步一步的推向后共产时代。从这种意义上讲,作为中共统治下的第一次全国性民主运动,对中共政权造成如此之大的冲击,难道不是其莫大的成功之处吗?

从某种意义上说,八九年的民主运动宣告了共产主义的诱惑在中国的终结,同时,“六四”事件也使人类彻底摆脱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也是危害最深的诱惑。不论未来民主化道路将多么漫长,前途将多么坎坷,共产主义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都已经绝无可能继续成为自由民主的替代品。而这一教训不仅凝结了千千万万共产政权下死难者的鲜血,更凝聚了“六四”死难者的鲜血。

我无意说这一切都是耀邦的功劳,这样的结果应该也不是耀邦的初衷,但是有谁能否认八九民主运动是直接导因于耀邦的去世呢?又有谁能否认耀邦在中国人民大众和知识分子中间享有极高的威望呢?

而今,时间已经流逝了十六年之久,但是人们对耀邦的思念并未有分毫衰减。我在国内的新闻网站上随意浏览了一下,就看到上万条网民的自发纪念,特从其中节选出一小部分记录在此:

耀邦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千古伟业,出自耀邦!!

在我们的心中,他是在中国民主进程上的伟大人物之一。他是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一位理想主义者。他是追求理想的勇士,一位真的勇士。他使我们感到羞愧,我们怀念他最好的办法是完成他未竞的事业。所谓:山高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就是说的这一种人。

一个标题新闻也使人感到兴奋,一代伟人,永记心中。

耀邦同志!我们永远记得您,您是伟人,不是小人!您死后上天堂,而小人死后下地狱。您在天堂可以欣慰地笑,而小人在地狱哭都来不及呢!

欲悲闹鬼叫,我哭豺狼笑,洒血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胡耀邦先生的思想和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广大,这正是中华民族的前途所在,希望所在。

活在人心便永生!!!也就此公!

耀邦是位正直的领袖,人民不会记忘记他的!!!

民主先锋社稷为先千秋耀

开明公仆天下为先兴华邦

要以实际行动纪念伟人,希望关心民心、民情、民风。

纪念胡耀邦,得民心,眼泪哗哗的……

愿人间正气吹走中华大地上的阴风!!!!

百姓心中有杆称,他是为了百姓的利益被……

敢做敢为,一身正气。

我曾亲眼目睹过耀帮同知的风采,他言辞富有激情,平易近人,思路敏捷,讲话一个小时不用讲稿,是少有的领导人。

耀邦同志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他的功过应当由人民评定,用历史来说明。

你心里有人民,人民心里有你。

缅怀伟人,重温史实,心香一瓣,历史一页。

说一句真心的俗话:你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而不是企图活在自己的书中。

胡耀邦是人民的好儿子。人民永远热爱您。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怀念胡总书记一生实事求是,清正廉洁!是我现在应保留和发扬的啊!

在内心深处,无比怀念耀邦总书记。

清廉,高尚,伟大!

浩然正气,英魂永存!

平民领袖胡耀邦

清正廉洁、勤政爱民千古风范,

德高望重、襟怀坦白永垂不朽!

为人民做过好事的人,人民不会忘记

耀邦千古,风范永存。

以人民利益为己任的改革家--胡耀帮总书记,怀念你。

给耀邦爷爷献朵花!

人民心中有杆称。

一个划时代的领袖,一个载入史册的伟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到了一个特定的时期就必须要一个伟人,而不仅仅是领袖,国家才有希望。

怀念耀邦同志,政治改革的先行者。

你为官清廉,一身正气,心中装着百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谁为之骄傲。中华民族为之骄傲。

光明磊落,无私无畏.历史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人民会记住耀邦同志.

耀邦同志廉洁、刚正,是中共少有的能力领袖,是改革开放的先锋

斯人虽逝,英名永存!

纪念胡耀邦是人们长期以来的愿望。

一个值得尊重的非常纯粹的政治家。

照耀邦国之星的陨落,是我们民族的巨大损失。

他的音容笑貌、他的人格魅力、他的丰功伟绩、他的人民公仆的品质至今仍然深深铭刻在人们的记忆里。

我们老百姓很尊重胡耀邦,他是一个很勇于反思的人!

一杯绿茶待君还。

开启时代的风气,倡导改革的先锋。

新闻太短,思念太长。

一个不朽的灵魂,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他没有私心,只有祖国和人民,目光远大,心胸开阔。耀邦千古,中华永存。

耀邦总书记,中华儿女永远怀念您!!!您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一座丰碑。

千古伟人,历史自有公断。

清正廉洁、勤政爱民千古风范,

德高望重、襟怀坦白永垂不朽!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刚正不阿,心忧百姓,致力改革,深得人心。深切缅怀!

最好的怀念是继承他的遗志!!

一身正气深得人民敬爱,两袖清风堪称为人楷模。

民望甚饥渴,公心胡滞留。

青年人的良师益友!

说真话人民知音 办实事一代伟人

体格虽小但身影伟岸后人须高视仰止,高位不长却功勋卓著历史当长歌千古。

他的胸怀是最广阔的,他的思想是最开放的,他的品德是最高尚的,他留给我们的是最难忘的,他的一生是最伟大的,他的早逝是最令人惋惜的,他的英名是最永世的,他的精神是永远在我们左右的。耀邦不愧是上世纪伟大的领袖之一,人民永远会记住您的。您没有私心,只有祖国和人民,目光远大,心胸开阔。耀邦千古,中华永存!

活在人心便永生!

(录自《搜狐网》)

再选几段有代表性的言论记下:

八九学生领袖王丹先生在《理想主义的人格者——胡耀邦》中写道:“在我的记忆中,胡耀邦主政的八十年代,是中国当代政治史上政治气氛最宽松,人民心情最舒畅,政府满意度最高,文化生活最活跃的时代,同样,也是全民理想主义高涨的时代。一个时代的面貌,往往也是主导这个时代的领导人的性格的反映:有毛泽东的残暴,就有“文革”时代的荒谬;有勃烈日涅夫的昏庸,就有苏联七十年代的沉闷;同样,有胡耀邦的理想主义的人格,就有八十年代中国理想主义的勃发。

正是这样的人格,符合了时代的特性,符合了民间的需求,才使得胡耀邦的去世与人民对民主的愿望产生了共鸣。一九八九年四月二十二日,十万大学生提前进入天安门广场,在人民大会堂外主动参加胡耀邦的追悼仪式;这既是对一个被我们认为是党内的民主派领袖的人的敬意,更是对胡耀邦的理想主义能够化为现实的期待与呐喊。对于一个政治人物来说,即使是逝世,也能推动历史的车轮,这种荣誉是无与伦比的。当年那些在1987年中共内部的政治斗争中围剿胡耀邦,一心拉他下台的人,后来也逐渐凋零,但是我们没有看到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的过世,引起过象1989年这样的巨大反响。他们在1987年赢了那场“宫廷政变”,但是在 1989年输给了胡耀邦。

今天我们说“八九一代”人,这个定义是与胡耀邦分不开的。因为正是他的去世引发了培养出八九一代人的学生运动和民主运动,也使得我们这一代人开始脱离对当局的心里依赖,认识到公民以及公民社会的重要意义。今天纪念胡耀邦,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首先纪念的就是胡耀邦的理想主义人格。今天的中国有太多的现实主义者,有足够的城府深沉的聪明者,但是我们太缺少理想主义,太缺少人格者了。但愿胡耀邦这个名字能够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感动。”

独立中文笔会会长刘晓波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胡耀邦是八九运动和政治改革的主要象征之一,同时他也是光明磊落、廉洁奉公、人格比较高尚的一个象征。”

党内民主派代表李锐先生认为:“胡耀邦的辞职和辞世,是上个世纪80年代带有浓烈悲剧色彩的一幕。他的思想、理念、观点,迄今还有许多没有付诸实践,尤其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导引出许多危机。但是,无论如何,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对于一个在通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艰难跋涉的民族和国家来说,拥有这笔精神遗产不是大幸吗!(引自《博讯 boxun.com》)

司马迁在脍炙人口的《报任安书》中留下一段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耀邦一生立言立德立功,可歌可泣可叹;死后力掀巨澜,摧枯拉朽。真乃生得伟大,死得壮烈,求仁得仁,重于泰山。

如是之死,夫复何求!

2005年11月20日

民主中国http://www.chinamz.org/MZ_Magzine/147issue/147rw11.htm

转自:张祖桦文集 

本文发布在 公民人物, 观点转载. 收藏 永久链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