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逸飞:庆安枪案背后的危险舆情

在集体无意识默认“以暴制暴”的社会心态影响下,类似枪击事件很可能继续发生。

庆安 公民

只能说,当下中国的舆论场离成熟、理性还有距离。从“成都女司机遭暴打”与“庆安枪案”两起事件,舆论所表现出来的反转,当中透露了一些危险的信息。

成都女司机因为遭遇男司机暴打,一开始收获了舆论同情,事后因为视频显示女司机恶意变道、别车涉嫌危险驾驶,舆论因此反转为“几乎一边倒地批判女司机”,认为女司机欠揍的人大有人在。

发生在哈尔滨庆安火车站的枪案,几天之内同样遭遇了舆论反转。开始是舆论一边倒地质疑民警击毙闹事醉汉,甚至连慰问这位民警的副县长都躺枪了,被网民曝出有违法违规问题,纪委随即介入调查,副县长因此丢了官帽。

当枪击事件完整视频被公布后,舆论中更多的声音开始认为民警枪击有理,指责醉汉闹事公然袭警罪有应得。

这两起舆论反转事件,背后都隐含有“以暴制暴具有合理性与正当性”的逻辑。在这种逻辑下,成都女司机危险驾驶在先,该打。公然闹事的醉汉因为袭警在先,被击毙理所当然。

在是非判断、情感判断中,我们却忽视了法律判断。做是非、价值与情感判断,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要追求真相、公平与正义却往往是一个很困难的过程。

拿庆安枪案来说,在整个舆论事件中,围观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相比之下,介入调查的公安机关、检查机关释放的信息却不充分,5月2日发生的枪击案,到14日才有完整视频公布出来。

当然,有人会说,之所以视频公布有点晚,那是因为政府部门内部需要按照一定程序才能公布。这很可能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但同样符合客观实际的是,政府机构内部的协调与反应机制效率不高。

在视频公布之后,公安部门公布了枪击事件的调查结果,认定民警的开枪行为合法。具体支持的理由是:醉汉行为对民警与其他民众构成严重安全威胁,民警开枪之前进行了大声的口头警告。

通过媒体的报道,还可以得到一些可以支持开枪的细节,比如当事民警声称手被(醉汉)打麻了,警棍被抢后担心手枪被抢,后果不堪设想,不清楚坐轮椅老人与儿童是他家人,以为醉汉行为威胁其他民众生命安全等等。

媒体报道出的这些细节应该有真实性,但作为一个理性的观察者,不能迷失在细节中而混淆了是非流失了正义。

根据《人民警察使用警械与武器条例》,最能支持庆安民警击毙醉汉的只有这一条——以暴力方法抗拒或者阻碍人民警察依然履行职责或者暴力袭击人民警察,危及人民警察生命安全的。

但视频显示的事件中,醉汉有暴力袭击警察的行为,但是不是达到了危及警察生命的程度?这需要执法机关与专业机构进行分析解读最后判断。在笔者的印象中,视频中醉汉的袭警行为,并未达到危及警察生命的程度,一个赤手空拳的普通老百姓不至于对警察构成生命威胁。

当然,当事警察现场的判断会不一样的,处于紧张状态中会有反应过度的情况,包括警察。但同样需要指出的是,整个过程中,警察处置的专业性并非无可挑剔。

警察使用枪械时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选择最低武力制止暴力,显而易见,庆安这名警察使用了超出临场事态的最高武力。有人说,紧急事态下,当事警察顾不了那么多,也想不了那么多,甚至因为紧张害怕而反应过度。这种说法没有错,但那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

作为可合法使用枪械的执法者,开枪显然必须遵循严格的程序,枪械持有者同样必须具有合格的心理素质与职业素质。如果当事警察反应过度而开枪,那只能说这位警察缺乏专业训练,或者这位警察本身不具备持有枪械执法的素质与能力,而不能证明这位警察开枪就合法。

我们很多舆论事件往往会陷入一种集体失焦,比如说,在此次庆安枪案中,有人会说,警察有警察的难处,冒着生命危险跟歹徒打交道,大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还有人则会说,醉汉一家是个悲剧,三个孩子没有了父亲,80多岁的老人失去了儿子,尽管被击毙值得同情,但醉汉的行为确实很过分很危险。

按照这样的逻辑绕几圈下来,这个事情在舆论场上很快就会平息下来,最终不了了之。其实,整个事件中,最缺乏的是专业的、法律的权威声音。对如何认定警察开枪合法与非法?需要依照什么样的法律程序?依据什么样的法律? 社会讨论与思考得并不充分。

来源 :东网

本文发布在 公民评论. 收藏 永久链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