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健刚:自由而独立,务实且担当

朱健刚

注:本文根据朱健刚老师于2015.08.20在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开学典礼上的演讲整理而成。

各位亲爱的新同学:

欢迎来到国立中山大学,欢迎来到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我很荣幸作为教师代表发言,但是从某种意义来说,我既无法被别的教师代表,也没有能力代表这个学院的教师。因为这是一个神奇的学院。这里有无数个性鲜明,思维活跃的老师。你们肯定听说过很多“占领学术前沿”,或者“进入学术主流”之类的话,但是如果你真正到了学术前沿,正如你到了我们这个学院,你会发现,其实不存在什么主流,多元才是学术本来的特征。这里的人们在各自的学术小世界里,探索着很多人未曾涉及但是又关系着人类命运的学术问题,所以他们的学术生涯如此独特,我不知道如何去代表他们。

随便举一些例子。我们有很多非常神奇的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比如像张应强院长这样的,长期在贵州的清水江上飘荡。也有曾经深入缅甸腹地研究当地华人的段颖教授,他甚至出家做了和尚。我还特别想介绍一位研究猴子、与猴子终身为伴,爱猴子胜过爱人类的人类学家,张鹏教授。他的”我们为什么不想进化成人”的演讲点击率甚至在腾讯超过了范冰冰,创造了人类学史上的奇迹。我们这有中国最好的定量研究的学者之一,梁玉成教授。他正在设计模型来模拟社会的转型。我们这里还有一批以古墓挖掘著称的考古学家,例如在座的姚崇新教授。不过也不都是挖墓的,我要推荐的是研究南海一号沉船的科技考古学家朱铁权老师,如果你上他的课,他能给你讲述这首绝世沉船上惊心动魄的悲剧。

在我们这儿有很多很受欢迎的老师,我们社人院评分最高的课是郑君雷老师讲的考古课。但是不止他的课受欢迎。我们还有另外一位叫裴谕新的教授,她的课场场爆满,因为她会给大家讲述,你可能在这之前,在这之后都不会听到的,关于性和性的解放。这个太震撼了,所以我无法代表她。

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个自由主义泛滥的学院,但其实不完全是这样。我们这里还有很多以保守著称的教授。我们还有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传人,社会工作专业的张和清教授。他带领他的团队,在云南平寨,在四川地震灾区,在广州从化建设着乡村的本土社会,反思现代性的消费欲望的扩展,他默默无语,却以行动振聋发聩。

这些随手拈来的例子在我们学院比比皆是,各位同学,这个学院是一片藏龙卧虎的原始森林,什么鸟都有,多样化是它基本的特征,你可以见识到业界大佬的风范,你也可以看到什么是低调谦和的大神,比如我们社会学系的王宁教授,他是国际旅游社会学分会的主席,我有一次帮他去查文章的引用率,让我非常惊讶,全世界有那么多人在引用他的文章。而他平时却如此谦和。此外,在这个地方,不可或缺的,

还有不少热爱学生的老师,比如夏循祥老师和金志伟老师,如果他们做班主任,你们就有福了。

当然,不可否认,作为伟大的魔法学校,我们也难免有一些奇葩教授,你们很快就会听到很多关于他们的段子。这些经典段子丰富着这个学院的教授传统,这是自由的代价,但是也让学院得以多元和包容著称。

是的,多元而包容,这是我所理解的这个学院的特质。所以你和我一样,既不能代表他人,也不能被他人代表。当你不能代表也无法被代表的时候,我想,你开始理解你来到中山大学的意义,你到这里来,就是要在这多元而包容的气氛中,塑造你自由而独立的人生品格。

我就是因为这一点,在这所学院呆了十一年。这是我从来没有想到过的,因为我人生的乐趣是在世界上很棒的大学里走来走去,但是中大是我在中国所呆过的最久也是最自由的大学。而这所学院将”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诠释地如此自然,如此贴切,而又不流露一点点造作的痕迹。在今天这样的环境下,实在难得。

这是我最喜欢这所学院的地方,我也希望,你,如果你向往一种自由而独立的人生,那么我也相信你最终会喜欢这个地方。

我自己也是这所神奇学院的一朵奇葩。我自己力图跨越这个学院的人类学、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以至于我在任何一个学科都是边缘和非主流。我从城市社区出发,研究NGO组织,进而研究公益慈善事业和它的转型。和有些令我尊敬的、纯粹思辨的学者有所不同,我不太喜欢太多的空谈,更喜欢参与,喜欢更多的实践。这也是我喜欢这个学院的第二点,这是一个实践导向的学院,无论你是社会学,社会工作,人类学还是考古学,总有一样东西在召唤,到田野中去,到实地去。亲身调查,亲身观察,亲身实践。从这个意义上来,这里应验着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观点,社会学本质上是一门工匠的手艺活,只有你学会亲手操作社会学手艺,你才能真正学习到它,也才能真正理解抽象的社会理论是如何能够反映鲜活的社会事实,又如何存在着难以逾越的局限。

所以,在这个学院里,会非常强调实践,学术实践和社会实践。你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呆在图书馆里,但是,你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呆在真实人们的真实的生活中,呆在“田野”里并与之互动。为此,你不得不让你的恋爱或者那些兄弟友谊都不得不发生在田野里,发生在山花烂漫的地方,或者在农民工有些杂乱无章的窝棚里。

不得不说,这是一所需要辛勤劳作的学院。这一点很可能是各位在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所未曾预料的。如果你真想在这所学院里学到点什么,你需要比你参加高考还要花费更大的力气,而且无人监督。当然你也可以整天宅在宿舍里,翘课打游戏。但是我不得不提醒你,这是一个残酷的隐性淘汰的地方。大学一年级的时候你们没有太多的差距,因为分数持平,不过是十几分的差距。但是二年级下学期,将是重要的分水岭,有的人还和你在一个寝室里睡觉,但是他可能已经没有办法和你吹牛,有的人已经不和你在同一个课堂听课了,因为他已经去到整个中山大学去听课,还有些同学已经不是在田野,就是在去田野的路上。这是一所实践导向的学院,务实的风格贯穿在这所学院的各个学科。我见过不少学生在这所学院里沉沦,但是没有沉沦的,相信我,他们在职业世界中,因为脚踏实地的风格和卓越的实操能力而广受欢迎。

最后,我还想跟那些学有余力,并有着理想主义情怀的新同学分享我所看到的这个学院的第三个特质:这个学院出来的学生有担当的气质。虽然不是很多同学都具备,但是在这所以担当著称的大学,这个学院也以担当著称。有人甚至说,中大的精神惟担当二字。这既是指光荣历史,你们的师兄很快就会带你走到小礼堂,指着石碑告诉你,这是中山先生告诉中大学生的真正校训,”宁可做大事,不必做大官”。但是这不仅仅是历史,我想跟你们分享我们学院毕业的三个校友,他们如何在今天这个时代,担当起这个时代的责任。

一个叫廖杞南。他是我们2000级社会学的本科生,2006年毕业,他在我们学校的团委工作了很长的时间,大概有八年,然后,因为他的工作卓越,调到省团委去工作,担任副部长的职位,前途无量。但是,就在大概前年,他说我有一个支教的梦想,他在中山大学就参加支教,深受震撼,于是他决定去一个NGO组织,叫美丽中国去工作,去帮助支持那些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去中国贫困的地区支教,以改变中国教育不平等的现状。当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非常震惊,没有办法解释,唯有说因为他是中山大学毕业的,因为他来自社人院。

另一个毕业生叫梁雅茜。是我们人类学系04级的同学。她毕业的时候没有像很多人一样去找工作,她选择了Gapper Year。 她到美国,墨西哥和台湾,进行了两年半的服务,去做义工,在这个过程中去成长她自己,后来她在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研究生毕业以后,就在绿色和平去从事关于新能源的工作,现在她在东南亚一带正在致力于森林保护的工作,她跟我们中大去访问她的记者说:“我所骄傲的是我一直在做我喜欢的事情”。

(此处有删减)

这些同学都很平凡,都不是名人和成功人士,但是他们得到了朋友的尊重和欣赏。他们担当这个时代的一些重要的但是却被忽略的议题,他们为此而努力。

这样的学生在我们学院还有不少。对于那些还有点理想,还希望能够改变世界的同学,我想说,你来对了,这个学院正在培养这样的人物。担当从某种意义上,不需要哗众取宠的表白,正如证严法师所说,认为值得的事情,做就对了。这是我看到的中山大学的学生最让我心动的特质。

好了,我亲爱的同学,在我自己这十一年的复杂而丰富的中大体验中,我只能分享这贫乏的三点,我想告诉你,如果你想寻求一种自由而独立的人生,希望能够学到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工作,考古学的手艺,希望以你所学,担当起这个社会,乃至这个国家大转变的责任,那么欢迎来到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我想告诉你的是,作为老师,我们已经准备好了。而我想问的问题是,你准备好了吗?你准备发力了吗?你还在等待什么?

这是一所魔法学院,但是魔法能否学到,还得靠你自己。这里没有任何捷径,你需要发奋努力,比你高考,比你考研使出更多力气,你才可能学到点真东西,否则你只能入得宝山却空手而归。在这里,抱怨和哀叹都毫无意义。

虽然在刚刚发布的ARZUS的世界大学排名中,我们学校的社会科学进入了世界前150,中国据说只有北大和我们。但是这真的不是我们学院大部分教授所care的,甚至被我们一笑而过。因为让我们所骄傲的是这个学院的多元和包容,让我们骄傲的是从这里走出去的自由而独立的学生,是你们。各位,在这个神奇的国度,大部分繁花似景都不过是神马浮云,文化薪火的传承才是大学永恒的道路。

各位亲爱的同学,当你们坐在这里的时候,我相信这样的火苗已经在你们身上点燃了,“秘密在空气之中”。你们可以接过这火把,也可以把它扔掉,这是你们的自由。但是作为教师,我只能警醒自己,我们怎么样,将决定你感受到的学院是怎样。而你们怎么样,将决定学院的未来是怎么样的。从某种意义上,你的到来,绝非偶然的事件,而是生命的奇迹。我能感觉到,你们此时在这里的一言一行,对学院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这归根到底是你们将要占领和改变的世界,你们怎样,决定着学院、大学乃至中国的未来。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著名的不羁的人类学角玛格丽特·米德的话结束我的发言。米德在考察完多种文化类型以后说:”永远不要怀疑,一小群有头脑的,有担当的人能够改变世界,事实上,世界也只能被这些人改变。”我将这句话送给你们,现在是我在这讲台上,对你们讲话,但是我希望在这个翻转课堂的大时代中,有一天,你们将引领我们,一起改变这个世界。

奔跑吧,同学们!

朱健刚,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研究非营利与公益慈善,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组织、城乡社区、社会运动、公民社会理论等。发表《行动的力量》、《国与家之间》等多部著作以及多篇论文。主编《中国公益蓝皮书》和《公益研究》杂志,参与创办广东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上海热爱家园志愿者协会、广州公益学院等公益组织。担任民政部社会组织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第三部门研究学会(ISTR)理事,广州社会组织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曾是哈佛-燕京访问学者和富尔布莱特访问学者。

本文发布在 公民评论. 收藏 永久链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