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者:我们不是天然的反对者

我曾经警醒性地告诫自己:不要成为一个纯粹的批判者。这是我的担忧。因为这个国家的问题很多,而民众的空间很小,当我们不再寄希望于改变的时候,便很容易沦为纯粹地批判——吐槽和泄愤成了一种心理安慰,完了每一个人又能心安理得回到自己的位置上,该追求权力的继续勾心斗角,该追求财富的继续尔虞我诈。我们太多人都不曾去尝试,用行动推动改变,是恐惧吗?而这无关勇气。

村上春树有一段“高墙与鸡蛋”的自勉词,我把它改编成一个“鸡蛋与唾沫”的故事——在高墙与鸡蛋之间,我们不是去相信一个个撞墙破碎的鸡蛋终能推倒高墙,而是选择吐槽,以“口水”吐向高墙,最终口水越积越多,淹没的只是墙这边的人们,高墙仍然。我们深知,即使面对高墙,鸡蛋难免牺牲,但终归有着一线希望;而口水却最终淹死了我们自己——这就是悲哀。多少人无力之时,不是去选择站出来,而是止于原地“口水”相向,最终为不公的制度所同化;我害怕如此,所以我一直警醒自己,起而行之才是改变之道。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成为一个行动者,追求一个更美好的社会,朝圣高墙推倒后的乌托邦。

行动者与反对者

我不是在否定言论的力量,即使在这个言论不那么自由的国度,我们仍可以通过热点舆论去监督政府的些许工作(不是所有,更不是主要的工作),但重点不是转发一条微博(吐槽)就能解决,而在于是否形成舆论的力量,然而事实上谁拥有话语权,底层的工人有吗?被压迫的女性有吗?当他/她们的利益本身已经被社会隐形了,我们还如何期盼能通过多大的呼喊唤起公众的关注呢?必须承认,话语权也是分阶层的。

所以,我们能怎么办?我们知道,单纯说并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更无法拓宽官民对话空间。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了我们公民可以去表达质询、投诉、监督、反对等途径方式,所以我们去调研、写报告提建议、写信质询、申请信息公开、信访、找人大代表反映……一次又一次地学习法律、运用法律去给有关部门表达公民的观点/诉求,可绝大多数时候却如石沉大海,没有得到期待的回音。可能唯有一次回应的是,那一次刚好有同城媒体报道了。这一刻,我们才发现,原来政府更关心自身在媒体上的形象,而不是民众的权益保障,或者,这些权益,在被报道之前并不重要。

行动者开始不得不学习如何用吸引媒体关注的方式去表达诉求。我们深知我们的声音如此之弱小,希望通过媒体的传声筒来促成彼此间的官民对话,予相关部门提供建设性意见,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脑洞大开,行动者开始尝试各种有趣、诙谐又略带讽刺的行为艺术(这对于媒体而言,同样是在逼仄的言论管控当中争取一定的表达空间)——给政府部门送“鸭梨(压力)”、送锦旗表达讽刺;街头默剧、举牌;占领男厕所抗议女厕比例过少、“带血的新娘”控诉家暴、女性理光头控诉教育录取性别歧视等等;同样,底层的民工在多次向经理、劳监,甚至上级政府部门申诉未果之后,只能无奈被逼以罢工来维权。种种的这类行动,都因为深知力量/声音的弱小,或走投无路,才使以如此吸引舆论眼球的方式促发关注,因为这样才有改变的可能。

这是诸多途径尝试之后的最有效选择,也是碰壁之后的无奈之举。可是,开始会有许多人对占领男厕、罢工等行动指责太过激进、非理性,这是激进吗?我们都知道,这并不违法,起码宪法保障公民表达诉求的自由,然而行动者真的激进吗?如果通过一个现有的申诉渠道能够解决问题,如果政府能够积极听到民间的声音,还会有行动者冒着吃力不讨好的方式发声吗(厚着脸皮占领男厕、女性理光头),还会有工人牺牲工资出来罢工吗?如果说这是激进,也是被有关不作为部门给“逼”出来的激进,没有人天然就是反对者,这是没办法的选择!

国家机器制造的反对者

前两天叶海燕有文说到:“NGO是跟政府走同一条路的人。NGO是君子,坦荡,磊落。但政府是小人,常常误解君子,心怀恐惧。但君子仍然要委曲求全,去主动靠近小人,期望达成共识,求得空间,追求共同的未来。”说得很对,NGO的行动者无非是期盼为弱者发声,因不公而行正义,并且用自己的行动去弥补政府和市场无法兼顾到的灰色地域,无论是监督还是捍卫权益,都是秉着建设美好社会的追求,寻求政府对灰色地域/不公制度的关注与改善。

然而在权益领域,行动者欲与政府努力建立起的互动空间并未形成,却开始遭遇来自官方不断地政治打压——前有传知行,接着立人乡村图书馆,现又打压活跃的女权行动派,逮捕“女权五姐妹”,查抄益仁平,这些无一不是政治中立的公益的机构和行动者,他她们是政治反对者吗?显然不是,她们一直关注的只是艾滋病、教育、女性权益保障,甚至经常寻求向体制建言、对话,更无关政治权力,无奈的是却被政府推向了对立面,这一刻,使他她们成了“反对者”。

政治本来是制造同意的,而现如今这神奇国度的国家机器却在无端的制造反对者。官民对话的基础已不断被削弱,失去了NGO的“缓和剂”,激化的社会矛盾靠强压是无法消停的,表面的稳定只会是一时。当行动者转变成反对者,只会意味着国家机器愈加锈迹斑斑——高墙虽仍在,但行动者却再也不止步,因为愈加看清不公制度的根源,只会更加坚定,鸡蛋虽碎犹存,后来者必前赴后继。

正如:“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

2015-04-14 NGOCN

本文发布在 公民评论. 收藏 永久链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