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峥:回乡过年(三)——攀比成风 面子成灾

新生代编者按:今年春节之后,一篇博士返乡笔记引来无数热议,人们纷纷感叹,我们的家乡怎么了?在你来我往的争论中,却极少听到2亿多外出打工者的声音。对于现在这一代打工的人来说,在农村长大,切身经历了这些变化。本系列文章是根据一批工友的讨论整理而得,本文是第三篇。该系列文章一不是高大上的论证,二不是数据详实的调研,三不作“无病呻吟”,唯求展现我们眼里的故乡,展现打工人自己的思考。

逃脱不了的面子工程

今年回家,学到了一个新词,“大面”,妈妈说,“大面”上要过的去。这话可就有讲究了,过得去的意思就是一般般,在应对“门事”的时候,不会太土豪,也不会太寒酸。这比如旁系亲属谁家娶亲了,同为旁支,给多少礼金,最好是都给个大家能接受、不高也不低的数,即使平时不来往,也要笑脸相迎并且不卑不亢。

说白了,就是个面子。都说农村是个熟人社会,远亲不如近邻,但现在却也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因为一个面子,很多消费支出等都在攀比。

刚到家的时候,老妈就吐槽,现在取个媳妇,彩礼十万起步,家中必建楼房,还得汽车才嫁。我猛然想起,年前离家的时候不也就六万、八万的,现在咋又涨了,还必须得有车。不知不觉中,孩子长大了,彩礼也涨起来了。你家是女孩,嫁的钱少了没面子;你家是男孩,出不起钱也是没面子。

你家车不到十万,他家车十五万,这个差别也同样出来了。有位安徽工友就说: 我去亲戚家,有两三个亲戚见到我都说你还走路啊,该买车了啊。突然一瞬间我发现似乎走路可耻了。

钱多了买车可以理解啊,钱少了还要买车,就有点作死的感觉我们那儿有家人,打工干了一年工资没见到,全部被她老公拿走了买了一辆车,还卖了所有的粮食,连过年的钱都没有了。

你买车平时开或者家里有人用也行啊,但是一年回家几天,在外打工,难道还开车去产线?有的就搭个棚,12个月中停车11个月,有的开到工业区,静静地躺在那。

不考虑实际情况,只看面子的消费,就是在盲目攀比了。面子这东西,平时可以帮你办事情,但一旦过了头,就把你套进去了。红白喜事的铺张浪费,楼房精装修华而不实,过年送礼堆积如山 ,多少钱才能填满“面子”这个坑呢?

一切向“钱”看

在今天,最好用的是什么?面子怕都是比不上它,那就是钱。有句话叫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喊了多少年的以人为本没有实现,以钱为本反倒是在各个方面,各个地方被实践着。

过去由于在重点发展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家手里都没什么钱。在今天国家大量发展轻工业、加工制造业,商品开始丰富起来,能外出打工,挣些血汗钱。钱的多少,逐步演化成了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谁家孩子外出打工拿了多少钱,也成为了茶前饭后的谈资,你拿的钱少,呵呵,没本事。谁家女儿会嫁给你!

过年走亲访友,从交通工具到衣服鞋帽,从手上的礼品到兜里的红包,也都是“乡里乡亲”们评头论足的素材,须知这些都是钱堆出来的啊。

更有甚至,在唯钱至上的氛围下,已经不太关心钱的来源了。很多时候,“勤劳致富”已成笑谈,不干活能挣更被看做厉害人物。至于偷鸡摸狗,甚至违法犯罪而积累巨额财富,不能说被推崇,但至少不再那么被看不起,毕竟已经有人在说“看人家多有本事”。

攀比消费背后,是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化,金钱至上的风气仍在蔓延,冲击着梦里的故乡,我们初中、高中课本上的“采菊东篱”早已不见,要知道,“菊花”能值几个钱!

何时能安心过大年

都说人穷志短,就算你“志”不短,但怕会“气”短,没钱没面子,年都过不好。这让我们很矛盾,我们非常想念家乡,想念父母。但在家里呆一段时间后,我们可能又陷入想迅速离开的窘境,因为老是听到“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样怎么样,更要经常面对拼车、拼收入、拼房子、拼红包……。

有位工友的经历着实把我们羡慕死了: 我回家过年,亲戚之间并没有太明显的攀比。我的那些叔伯也说以后过年也不要带什么东西了,过来坐一坐吃吃饭就行了。我们家送礼也就是个心意,顶多就是牛奶,不会攀比,还是挺和谐的。

是啊,过年本来就是联络联络感情的嘛,何必搞的好像“博览会”似的,什么都拿来比一比。但显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这样令人羡慕,我们不禁问一句,何时能安心过大年?

转自:新生代

本文发布在 时政博览. 收藏 永久链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