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光:还要掀起一场反宪政的高潮吗?

昨天《环球时报》的评论版上发表了四篇批判宪政的文章,来势汹汹,颇有点痛剿宪政的味道。其中最露骨的是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房宁的文章,标题是《“宪政”背后包含着政治盘算》,指斥宪政是“西方一些势力”在九十年代初图谋改变“中国现行制度和政权”而设计的“一个方案”。这些势力希望在中国能“以‘宪政’名义,以维权为由”,“凸显矛盾,扩大分歧,制造对抗,并最终把对抗从法庭引向街头。”实现“颜色革命”。

这个推论把宪政同“西方一些势力”和“颜色革命”联系在一起,可谓居心险恶。首先,作为一个政治学所的所长,房宁不会不知道,宪政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意识形态根源,不是九十年代初才由“西方一些势力”输入的。早在1924年,孙中山先生就在《建国大纲》里提出建立民国的三大步骤:军政、训政、宪政。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许多法学界人士都对宪政进行过论述。1940年2月,延安还成立了“宪政促进会”,毛泽东在成立大会上讲话,题目就叫《新民主主义的宪政》。为什么房宁不顾这些事实,硬要说宪政是西方势力在九十年代初设计的方案,甚至把它同“颜色革命”联系起来呢?

九十年代以来,民间确实不断有人提倡宪政民主。李锐老就有“何时宪政大开张”的期盼。这有什么错?毛泽东不是也说过吗:“宪政是什么呢?就是民主的政治。”但是有些人就是害怕宪政民主,视如蛇蝎妖魔。去年不知道是哪位高层人士头脑发昏,竟然下令发布九号文件,把宪政民主宣布为意识形态的头号敌人。这使我想起列宁经常引用的一句西方谚语:“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 九号文件的指令者看来是既有偏见又无知,无知到连毛泽东提倡过宪政民主都不知道。至于房宁,大概不会那么无知,但他却把宪政同“西方一些势力”和“颜色革命”拧在一起,离真理如此之远,恐怕不光是偏见吧。

《环球时报》上还有一篇文章的题目是《宪政主义是一套意识形态》,作者是上海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李世默。他认为宪政应该翻译成为宪政主义,“从定义上来讲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套完整的价值观”。他进而说明“依法或依宪治国的国家不一定是宪政主义国家,不依宪治国的国家则可能是宪政主义国家”;“中国的依法治国或依宪治国也不是宪政主义”。奇怪的是,这个结论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有什么牵连呢?法治不也是意识形态吗?不也是价值观吗?用宪政是意识形态、价值观来说明中国的依宪治国不是宪政,论据和结论脱节,这就是反宪政杰作的水平!

另两篇文章,一篇标题是《西方宪政派和民主派一直打架》,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佟德志;另一篇标题是《法治更是文化和信仰》,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比较政治研究所所长杨光斌。佟德志以美国宪法为例,批判所谓“限制国家权力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宪政精神的虚伪。他认为,美国宪法的制定,目的就是要限制民主;而在它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一直都是在扩张权力”。这个判断显然是不确切的。首先,就国家权力而言,宪政精神主要在于“规范”,限制只是规范的一个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国家权力有所扩展是必然的,宪法作出相应的规定,正是“规范国家权力”的宪政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从美国宪法的许多修正案来看,国家权力既有所扩展,更多的却是限制。说它“一直都是在扩张权力”,显然与事实不符。其次,1787年颁布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对公民权利确实注意不足。从1791年经国会批准生效的第一批修正案开始,多数宪法修正案都有扩大公民权利的内容。可见作者所说美国宪法的制定旨在限制民主,其发过程一直都在扩张权力,完全不是事实。这位作者以非事实作为立论根据,而且还进一步说明宪政和民主在实践中互不相容,不知道他自己是否相信这些胡言乱语。

杨光斌的文章开篇就说:“宪法不等于宪政,因为宪政后面有主义的问题。”“宪政主义背后都是与自由主义、党争民主联系在一起。”他进而断定:“把依宪治国和宪政联系起来就是一种政治设计。”是什么样的设计呢?作者欲言又止,转而大谈“法治与其说是制度,不如说是文化和信仰”;世界上人口过亿的国家,除中国外的八个国家都实行宪政,但国家治理的有效性都不如中国。我读了好几遍这篇文章,仍然搞不清它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环球时报》在一天里集中发表四篇批判宪政的文章,想来不无深意,但是,流水无情花落去,意识形态的是非,不是个人意志所能左右的。回想去年九号文件发布后,有些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士,急不可耐地撰写文章,掀起一个反宪政的小高潮。不想遭到知识界的迎头痛击,反宪政的高潮转变为宣传宪政、普及宪政的高潮。这个形势大出导演者的意外,结果不得不鸣金收兵。今年四中全会的决定只口不提宪政,这给那些政治投机者提供了又一次的机会,他们似乎还想掀起一次反宪政的高潮。但从这些批判宪政的文章来看,逻辑推理的混乱,思维方式的片面,同去年那些败下阵来的反宪政大作毫无二致,甚至可以说是等而下之。以如此拙劣的功夫来围剿宪政,后果将伊于胡底?真不知那些运筹于帷幄的决策者是如何思考的!

且看他们如何继续表演吧!

2014年12月16日

本文发布在 公民评论. 收藏 永久链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