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木远:多向度的人

0
阿马蒂亚·森是我最尊敬的思想者之一,他可不只是经济学家,也是位卓越的政治哲学家。一个对人性有关怀的思想者没法不对正义和更广义的人类福利问题感兴趣。森近几年出的好书很多,比如前几年出版的《正义的理念》,和更早一些时候的《身份与暴力》。在《身份》一书中,森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命题:作为一种“命运的幻象”,对于特定群体的身份认同是如何激起种种形式的暴力。这个世界暴力无处不在,宗教冲突,国家间的战争,种族仇恨,人们对于自己独特身份认同的捍卫在推波助澜,但这些外在的身份在多大程度上不是一种幻像?会不会如那个解构了民族主义的大师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说,不过是想像的共同体?我想身份虚无主义并不是森的本意,他真正的洞见在于将身份与暴力联系在了一起。

森的关怀是动刀动枪的种族屠杀和国际冲突,是民族国家种族文明的身份认同,但其实身份的暴力随时就发生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对人性我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误解,也许这种误解一点儿也耐不住仔细的考究,但却时时刻刻统治者我们的思维:我们应当有一个单一的至少是占据主导身份,这个身份有一系列该与不该的标准。有趣的事情是,我们不见得这样看待自己,却一定是这样来思考别人、要求别人的。

没有贵宾区,没有平民区,我们都脱得精光,赤条条地待在一个澡堂子里,对彼此的故事一无所知,这个时候人们会进行一场怎样的对话?这是我能想象的身份最不重要的时刻,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会在交流中迅速地形成各种各样的身份判断。在一个孤岛上,身份是伪命题,但一旦生活在现实世界里,我们必然要受到各种各样的身份选择和限制。

身份是一个怎样的东西?如果用逻辑的语言来描述:应该是这么一句话:如果是A,所以应该B,不应该C。这句论述的逆否命题也成立:如果非B,或者C,则一定非A。这么说太抽象,我举个例子。如果是学者,就应该专心学术,不该不务正业开公司。反过来说,如果开公司,不专心学术,就不是好学者。如果是家庭主妇,就一定得以家庭为重,不应该有太强的事业心。如果热衷工作,追求上进,就一定不是合格的家庭主妇。如果你是中国人,就该爱国,如果你不爱国,你就不是中国人。

一个围绕身份产生的顺序是这样的,首先,创造出某个特定身份,归类,其次,宣称特定的身份一定具有某些特征,不能具有某些特征。最后,基于这一标准,形成自我判断和社会判断。我们以此寻求自我的身份认同,同时也对别人“说三道四”。

但有关身份最牛逼的地方却不止上面一个公式。暴力之所以产生,还有另一个有关身份的论述:就是上述逻辑的否命题,这更要命。如果不A,就不可以B。如果你不是博士,就不可以做学术。如果你不是经济学家,你就不能评论经济问题。看出来没?这个比上一个牛逼在哪?牛逼在他把不仅认为某些身份一定具有特定行为,他还认为这些行为是这个身份的专属,开始具有排他性了。隐含的逻辑是,进了我这个圈子,你才有资格干什么。

上面两条加起来,就有很多推论,进一步让暴力升级,也是身份最反人性的地方。如果是A,就不能是B。有些时候,这样的说法还具有一些合理性,比如如果你是男人,就不是女人。但是往前一推,就开始错了。如果你是中国人,就不是美国人。如果你是好老师,就不是好丈夫。隐含的逻辑是,我们每个人,只能有单一的身份。类似的一个推论是,如果你是A,但做了C,其他A的成员都会受损。在身份的世界里,每个人的行为可不是个人行为,都是有外部性的,一旦危害了群体,其他人会群起而攻之,或索性将你逐出这一群体。这些都是身份的暴力。

社会交往复杂,层次丰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往往扮演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身份理应是一个社会常识。在不同的圈子里、社会关系中就有相对应的身份,一个职场上的员工,也同样是一个体育健将,作家,丈夫,孩子的爸,双重国籍的居民。每个人都不得不在不同的身份间做出选择和相对次要的排序,但归根结底,我们不可能只拥有单一的身份。人性本来就是多元而丰富的,个体的行为动机多样,各为其乐,外人用标签来笼统概括并加以约束,是一种粗暴的干涉。

可是克服这种粗暴不容易,我们都是施暴者。身份总是与特定的地位和特权联系在一起的。人要混圈子,为了社会生存的需要,或是有利可图,我们需要给自己找到种种身份,并且不自觉地加以捍卫,树起一堵接一堵的高墙,对那些威胁我们自己身份的人总会产生本能的敌意。

但其实,我们自己又不可避免地成为这种暴力的受害者。每个人都曾被不止一次地贴上某些自己不喜欢的标签,在那一刻我们都希望自己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与众不同的个体,都渴望自己丰富立体的人格被懂得欣赏的朋友所了解。在我生命的不少时刻我遇到过这样的师友,我一直心生感激。

在一个理想的开放社会,多元和包容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这种暴力或许会相对弱化。但在真实世界中,成见和高墙却无处不在,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学着与身份的暴力的和平相处。自我意识足够强的人们有时候不得不孤独地度过一生,因为他们拒绝让自己归属于特定的群体,游走于各个身份中,或者在某一特定的群体中不按“规范”行事。说得悲观一点,不愿意放下独特自我的灵魂注定是孤独的。哲学家马尔库塞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单向度的人,这是现代文明的悲剧。

但从个体来讲,我倒也没那么悲观。这些年来我认识越来越多的朋友,他们都抽身于不同的身份之外,与大众保持合适的距离,这些生命的丰富与多元总能让你意外,仔细一想却又合乎情理。一个严肃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个技艺精湛的厨师、一个商业领袖同样是一个文采飞扬的写作者。我们每个人都是多向度的人,这一点儿都不让人意外,而是本来就如此。一个有趣的人,一定是一个多向度的人。

如果有一天这世上只剩我一人,那么我是谁?答案是:我就是我。

注:本文参考了阿马蒂亚森的《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一书,以及乔治阿克洛夫与人合著的论文《身份与经济学》。

(本文转载自“微思客WeThinker”微信公号(wethinker2014),作者系清木远,图片来自网站Specter)

本文发布在 公民评论. 收藏 永久链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